□ 司法行政系统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巡礼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近日,姜慧萍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消息传开后,很多熟悉她或得到过她帮助的老百姓纷纷伸出大拇指。
姜慧萍现任上海市闵行区司法局颛桥司法所所长,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已有30年。自2011年担任颛桥司法所所长以来,她始终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扎实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她积极探索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大胆创新普法新形式,培育特色法治文化,打造具有颛桥地区特色的治理样本。
为此,她曾获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
“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向商铺业主准确说明违规违法之处,出具行政处罚必须要有法律法规依据,不能光靠一句‘法律有规定’就敷衍了事。”在最近一次城管部门法治审核会上姜慧萍说。
作为一名公职律师,姜慧萍主动承担起了法治审核的职责,几乎每天都会花费时间仔细审阅各类执法卷宗。
有同事曾劝说,没必要一本本看卷宗,签个字就可以了。然而她却说:“如果有问题我没看出,那是我的能力问题,而有问题我不去看,那是我的责任问题。”
姜慧萍说到做到,仅去年一年就审核城管执法卷宗超过600件。通过审核城管中队执法卷宗,及时发现和反馈城管执法中的瑕疵,并提出整改建议,有效规范了城管中队的执法行为。
在新形势下,姜慧萍深知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尤其是一名所长的责任和担当,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她经常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请教如何推进基层法治政府建设;与职能部门探讨如何解决法治工作中的难点;与地方政府沟通如何凝聚合力加快法治化建设进程。在她的努力下,颛桥镇在全区率先建立了法治工作体制,并出台相关文件,扎实有效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姜慧萍注重学习发扬“枫桥经验”,健全调解网络,完善调解机制,培育特色品牌。针对颛桥镇房地物业纠纷较多且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姜慧萍以共治思维铺就房地物业纠纷化解网络。围绕发现机制、调解机制和预防机制,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础之上,形成共治网络,建立升级版多元解纷机制,解决了原有多元解纷机制专业能力不够强、多方角色混同以及各种解纷机制衔接协同不够顺畅等问题。
姜慧萍十分重视法治文化载体阵地的创新拓展,以颛桥法治主题公园、都市路公交站点公益广告宣传栏、颛桥法治学校为阵地,打造颛桥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品牌;优化基层社区法宣站建设,探索法宣站与邻里中心建设的融合,送法到老百姓家门口,增强法治文化的覆盖面和浸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