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闪光的足迹 铭记榜样的力量
专访陈旭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
□ 本报记者 邢东伟 翟小功
“去年6月,我接到一项光荣的采访任务——追寻英模的足迹。就这样,我近距离地对话陈旭爱过、关心过、帮助过的人,从他们的记忆中,渐渐清晰地看到英模最真实的样子。”陈旭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新闻记者栾子洲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陈旭生前系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书记、所长、一级高级警长。2022年5月22日,陈旭在海南省司法厅警衔晋升培训班授课时突发脑溢血,后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50岁。2023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追授其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在栾子洲眼中,作为新时代政法英模,陈旭有司法行政戒毒人民警察的魄力与执行力,有党员干部的义无反顾、有灵魂园丁的大爱、悲悯,也有为人夫、为人子的细腻柔情。但这些远远不够概括陈旭那为党的事业、戒毒事业奉献了29年的滚烫人生。
谈起陈旭,陈旭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陈海燕眼眶里总是湿润的,与陈旭共事17年的一幕幕常常浮现在眼前。
2005年,海南省司法厅着眼于戒毒人员复吸率居高不下、毒情影响社会治安的形势,组建一支向戒毒难题发起攻关的教研团队。陈旭被委以重任,牵头探索标本兼治的戒毒救治方法。当时,陈海燕也加入这支队伍,亲眼目睹陈旭夜以继日攀登戒毒教育高峰的过程。
“我清楚地记得,陈旭每次从办公室出来,两眼放光的样子: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要激发戒毒人员内在戒毒动力,用自尊自爱的力量支撑他们奋进……”陈海燕说,短短半年,陈旭就主持起草了70万字的教材,并亲自践行“以人为本、关怀救助”的戒毒救治理念,最终探索出“五位一体”的戒毒康复救助体系。
为检验成效,2012年,海口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受教解戒人员进行回访调查,结果显示出所三年以上戒断率为39.15%,打破当时国际上流传“戒断三年不足3%”的说法,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戒毒模式之一,被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命名为“海南戒毒模式”。
“经过不断推广实践,在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和海南省两轮禁毒三年大会战合力攻坚下,2022年,海南省委政法委、省禁毒办、省司法厅联合组织对14076名解戒人员进行回访调查,出所三年以上戒断率为90.17%。”陈海燕骄傲地说。
“正是有了陈老师的悉心帮助,我才重拾信心,彻底戒断毒瘾,成功回归社会。”陈旭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受助人员阿雄(化名)告诉记者。
在陈旭影响下,像阿雄一样,有的解戒人员告别毒品回归家庭,当了爸爸;有的长达18年没有复吸,自主创业开了店……自2005年第一期戒毒班开班,陈旭连续跟踪、指导并参与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举办集中教育班19期,累计为1100余名戒毒人员坚定戒毒信心、找回生命的春天。
“2013年,我考入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面对重复单调的管教工作和许多尚处在生理脱毒期、随时可能出现危险情况的戒毒人员,入警时的激情被慢慢消磨,甚至有时感到无所适从,是陈所的言传身教感染了我。”陈旭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彭博说。
在彭博印象中,陈旭白天全心忙于工作、夜晚潜心钻研戒毒理论,一心扑在工作上。
截至2021年底,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连续31年实现场所安全管理“六无”目标,位列全国第二。其中,也饱含着陈旭前后12年来的付出。“陈所‘每逢佳节必值班’,他心中‘时时放心不下’场所的安全。”陈海燕说。
“官梅,我去上课了,你送儿子上学,等我下课,咱们再接他回家。”5月22日下午,陈旭去上课前对妻子孙官梅说,但没想到这竟然是永别。昏倒前,最后的一个交代就是给她打电话,因为他放不下妻子和儿子。
时至今日,陈旭年近八旬的母亲,对儿子的离世还毫不知情。孙官梅说,陈旭其实极重孝道,只要不出差、不值班,就一定会抽空照顾母亲,可他工作实在太忙了,家庭聚会也总是缺席。
对此,陈旭往往会打出感情牌,对母亲说:“妈,您和爸都是监狱干部,我们都是党员,我得努力,这样才能擦亮咱警察之家的招牌。”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陈旭走了,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又好似留下了千言万语。这无声的遗言,孙官梅能够读懂:“你未竟的事业,还有我,有一代又一代海南司法行政戒毒干警为你担当,沿着你的足迹继续前行!”